现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
包国宪
包国宪,男,甘肃庆阳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工作经历
现任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兰州大学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兰州大学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执行院长。
教学及指导研究生情况
提出了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政府绩效治理理论,完成了基础研究工作,其成果发表在美国公共行政领域的高水平杂志Administration and Society(doi:10.1177/0095399712464952)上,处于国际前沿水平,为我国公共行政研究国际化做出了积极探索。他的研究成果获得甘肃省社科一等奖、二等奖和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绩效评估研究贡献奖”等多项奖项。
发表论文及专著
主持国家基金项目3项,出版专著5部并主编出版《中国政府绩效管理年鉴(创刊卷•2010)》,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学术年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摘录。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管理学基础理论、治理理论与公共政策、政府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学术建树在政府绩效管理和虚拟组织管理两个领域。
荣誉、获奖
包国宪教授在兰州大学第二届学生投票选出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中位列第二。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蒙代尔组织的“世界企业家高峰会”上多次被评为“中国最受尊敬的商学院教授”之一和“中国最受尊敬的商学院院长”之一。
社会工作
兼任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管理学会会长,华南理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视野》、《管理通鉴》主编,《公共管理学报》、《公共行政评论》编委,《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委省政府聘为宏观战略顾问,并兼任多个地方政府的管理顾问。
严纯华
严纯华,男,汉族,1961年出生于上海,江苏如皋人,198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习经历
1978年10月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先后获理学学士(1982年7月)、硕士(1985年7月)和博士学位(1988年1月)。
工作经历
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任北京大学讲师(1988年)、副教授(1989年)、教授(1992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99年)、博雅讲席教授(2016年)。现任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稀土生物无机和材料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13年被选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11月起,历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党委组织部部长。2016年10月任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7年12月任兰州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稀土分离理论、应用及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发展了“串级萃取理论”及稀土分离流程的最优化设计方法,实现了高纯重稀土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出了“联动萃取工艺”的设计和控制方法。建立了稀土纳米晶的可控制备方法,系统研究了稀土纳米晶发光、催化等基本性质,开展了稀土纳米晶材料的生物影像和生物催化技术研究。
荣誉、获奖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次(2011年和2006年)和三等奖(1987年);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和三等奖(1991年);
国家教委(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七次(1986年、1990年、1995年、1997年、2005年、2010年、2016年)、二等奖两次(1988年、1998年)、冶金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授予的“杰出青年学者奖”(1996年);
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2010年)等多项科技奖励;
199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社会工作
目前兼任《中国稀土学报》、J. Rare Earths主编,Inorganic Chemistry (ACS,美国)、《结构化学》、Frontiers of Chemistry in China、Chemistry of Materials (ACS,美国)、ChemistryOpen (Wiley)、RSC Advances (RSC, 英国)等刊物的副主编、编委或顾问编委等,同时兼任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和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等。
郑晓静
郑晓静,女,汉族,1958年5月出生,浙江乐清人,博士研究生学历。
工作经历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全委会委员、中科院学部数理学部常委、《Computers, Materials & Continua》联合主编、《固体力学学报》和《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主编、“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发表论文及专著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论文1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和科普著作1部。
研究方向
郑晓静院士对非线性圆薄板方程精确求解以及近似解析求解方法的收敛性等问题做出了具有终结性意义的工作,被钱伟长等学界同行评价为是“国内外少见的优秀工作”、“已处国内外领先地位,是五十年来该课题最完备的一项研究”。开拓了电磁固体力学研究领域,针对复杂电磁场环境下的铁磁等功能结构材料力学行为开展了理论和计算研究,研究成果获IEEE超导委员会的最佳贡献论文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开创了风沙环境力学,对风沙电现象开展了系统研究,成功实现了对沙丘场形成演化过程的定量模拟,“将原有的风沙物理学理论体系向更为合理和准确的方向大大推进了一步”、“提升了我国风沙运动研究的国际影响力”,部分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荣誉、获奖
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96)、全国“三八红旗手”、 第五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等。
陈发虎
陈发虎,男,汉族,1962年12月生,陕西丹凤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
学习经历
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7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获博士学位。1995-1997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博士后。
工作经历
1990年起在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1992年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和自然地理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任兰州大学地理系副主任,1999-2005年任首届资源环境学院院长,2005-2008年任教育部“985”二期“西北资源环境与生态”I类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科学家。2005年辞去院长职务专任“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7年起任兰州大学副校长,2008年起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10-2014年任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表论文及专著
出版专著4部,编辑英文专刊5本。在Science、PNAS、ESR、Scientific Reports、Nature Climate Change、Climate Dynamics、QSR、Palaeo-3、Holocene、《中国科学》等发表论文360篇(SCI论文210篇),包括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79篇(含SCI论文53篇)。论著总被引7670次,SCI刊物总引4112次(他引3489次)。H指数33,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和社会科学奖9项,含一等奖5项,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环境变化、古气候和干旱区地理研究。在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和气候记录、干旱区湖泊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在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的过程和机制、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等方面有重要创新性认识。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的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重点基金项目6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1项;参加完成“85”攀登项目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学科引智项目1项。
荣誉、获奖
1994年获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计划、1996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7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997年入选中组部1-2层次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1998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2002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2002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5-2013年任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2005-2008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2016年任国家外专局/教育部自然地理学学科引智创新计划负责人。曾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东亚全新世分委员会主席、亚洲中部古气候工作组主席等;曾兼任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地理系、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等大学访问教授;现任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演变委员会(Environment Evolution Commission)副主席,国际古湖沼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任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常务理事,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委员会主任、资源学会干旱半干旱区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第四纪研究会干旱区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兼任SCI刊物《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中英文)和《Journal of Arid Land》副主编,任《冰川冻土》、《地理科学》、《湖泊科学》副主编,任《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和国内《第四纪研究》、《地球科学进展》、《湖泊科学》、《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中国沙漠》、《干旱区地理》、《自然资源学报》等多家杂志编委。
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首届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参加三次行政培训。2008年2-3月参加国家行政学院的高校领导执政能力培训(任小班班长),2009年11-12月参加美国团的高校领导国外培训项目(任副团长);2011年10月参加美国耶鲁大学的高校领导能力培训研讨耶鲁班。